一件直径80厘米、纯白色的国徽石膏设计模型2月22日由它的设计师──清华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王青春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这件模型是人民大会堂去年更换的新版国徽制作基准稿。
人民大会堂东门上方的国徽是全国各场所悬挂的国徽中尺寸最大的。由于上次更换的国徽已悬挂近二十年,徽面的金箔等有所脱落。还有专家和群众提出,该国徽在很多细节上与前悬挂的国徽以及初版国徽相比有变形和差异。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有关部门决定更换该国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多位专家学者对国徽有关制作标准、制作原则和技术规范提出重要意见,王青春副教授率领团队承担了国徽石膏模型基准稿制作和国徽生产过程监制等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曾复制过初版国徽的王青春副教授采用1950版国徽方格墨线年颁布的国徽国家标准,传承梁思成等前辈学者设计国徽的精神,查阅大量资料,认真修订细节,运用数字科技,还原深化设计标准,克服新冠疫情造成的困难,圆满完成了这项重要政治任务。
据清华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范宝龙介绍,清华与国徽设计有着渊源联系。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华营建系教授梁思成、林徽因等就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工作,副教授高庄等完成了国徽模型的塑造,当时在中央美院任教、后来成为清华美术学院教授的张仃等也为国徽设计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江南体育,清华大学档案馆保存有当年梁思成、张仃分别设计的国徽图案印制稿,高庄制作的国徽模型等珍贵历史文物。此次捐赠入藏的国徽新版模型再次书写了清华人与国徽70余年的“不解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