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炼钢设备主要是平炉,型号小、设备陈旧,劳动条件恶劣,技术水平低。
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第一炼钢厂9座平炉(其中3座由预备精炼炉改造而成)同上海、太原、天津、重庆、大冶的十余座小平炉相继修复,投入生产。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鞍钢第二炼钢厂10座旧平炉经改造后投产。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齐齐哈尔钢厂三座新建小平炉投产。这一时期,平炉生产学习前苏联经验,建立了热工制度、冶炼制度、炉体维护修理制度,并推广了平炉增加装入量、厚铺烧结炉底江南体育、双槽出钢等措施,最突出的成就是改进了炉顶材料,采用碱性砖代替酸性硅砖。一九五五年,鞍钢根据国外的炉顶耐火材料试制了碱性镁铬砖,在二号平炉试用后,推广到全公司所有平炉。到一九五七年,鞍钢第一炼钢厂平炉炉顶平均寿命达到407炉,比使用硅砖提高247炉。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缺少铬矿,重钢和鞍钢试制出不含铬的碱性镁铝炉顶砖,经过试用,炉顶寿命又提高了14%。中国平炉从此一直用适合中国资源特点的镁铝砖砌筑炉顶,一九六五年,重点钢铁企业平炉炉顶平均寿命达到832炉,其中鞍钢第三炼钢厂500吨大型平炉炉顶寿命达到1944炉。
六十年代中,由于武钢六座平炉(250吨二座、500吨四座)、包钢四座平炉(500吨)、鞍钢第三炼钢厂五座平炉(380吨三座、500吨二座)、马钢二座平炉(100吨)以及湘钢、成都无缝钢管厂的平炉相继投产,形成了中国平炉的骨干力量。这一时期平炉生产技术上的一个主要变化是平炉燃料采用了高发热值的重油。这项技术首先是鞍钢第一炼钢厂开始试用的,到一九年,除四川地区用天然气外,其余平炉全部改用重油,同时作了一系列炉体结构的改造,使冶炼时间缩短,燃耗下降,生产效率提高。
七十年代,中国的平炉转向氧强化冶炼。天津钢厂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开始试用。一九五七年鞍钢九号平炉又进行了通过炉顶向溶池吹氧气及炉头用富氧的试验,当时因为缺少制氧设备,未能推广。以后,随着制氧机的增加,各厂先后推广了炉头富氧工艺、炉门插入吹氧管吹氧工艺,但吹氧量小,效率提高不快。一九七二年冶金部组织考察了加拿大平炉用氧技术之后,确定在鞍钢十九号平炉进行大型平炉氧气炼钢试点,在上钢三厂二号平炉进行中小型平炉氧气炼钢试点。一九七四年上钢三厂的一座平炉和鞍钢的十号平炉正式改造为氧气顶吹平炉,从此平炉炼钢开始进入新阶段。到一九九○年,重点钢铁企业,已有33座改为氧气顶吹平炉,这些平炉年产钢100万吨。平炉用氧是一个重大技术革新。氧气顶吹平炉的生产效率比一般平炉提高一倍以上,从而使中国的平炉提高了生产水平。
由于一系列革新,平炉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提高。重点企业平炉平均利用系数(吨/平方米·日)一九五三年为4.91,一九九○年为11.47。其他技术经济指标到1990年均达新的水平。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 Email:guisheng.